ap_20070829110901767.jpg

上圖:王公祖仔ㄟ神竈眾神,計有謝府王公、王媽、大元帥、二元帥、三元帥,神桌正底下是虎爺_黑虎將軍。兩側邊分置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。

※認識王公祖仔:

謝府王公祖,姓謝名安(319-385),字安石,號東山。是中國東晉王朝有名的宰相,祖籍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晉孝武帝太元八年(383),歲次癸未八月,秦王苻堅率領百萬雄兵,攻犯晉國淝水(安徽省合肥縣紫蓬山),威風八面,震驚晉朝舉國上下。孝武帝即派謝安出任徵討大都督,在其運籌帷幄之下,令派他的六弟謝石(大元帥)為兵馬徵討大督軍、侄兒謝玄(二元帥)為前鋒都督和子謝琰(三元帥)為前鋒輔國將軍,率領精銳八萬兵將,於淝水大破前秦的苻堅帶領號稱“投鞭可以斷流”的百萬雄兵,以寡擊眾,智勝淝水之戰,進拜太保,輔佐國政,勳名永著,功同日月星辰。

※我們林園鄉民在什麼時候才奉祀“謝府王公”呢?

我們林園人的父系祖先大都由福建漳州府渡海來台,「謝府王公祖仔」係由漳州移民來自原鄉的傳統信仰。據《漳浦縣志》記載,相傳中國唐朝年間開漳聖王陳元光奉令帶領五十八姓將校,三千六百府兵,來到閩南,平定“蠻獠之亂”以後,都在這裡落籍定居,把他們從中原請來的“謝府王公”香火,在各地塑像立廟奉祀。根據「漳州府志」的記載:「謝廣惠王即晉謝安石也,陳將軍元光奉其香火入閩漳,漳人因而祀之。」

本廟追溯於清乾隆52年(1787),歲次丁未年,傳言有位唐山客來台,路過此地遺忘懸掛在番石榴樹上護身符「香火」帶回,逢夜則現出靈光,鄉民發覺後,初以竹茅建立小祠奉祀,威靈赫顯,祈求許願,有求必應,庇祐群黎,香火日盛。至清嘉慶癸酉年(1813)腊月,善信集資改建簡陋石頭磚造廟宇,並雕塑神像以奉祀,旨頒廟殿賜號「廣應廟」,定每年農曆十一月廿六日謝公誕辰佳節,迎神賽會,仰崇聖德之至誠,至今為林園鄉七萬二千餘鄉民的宗教信仰中心。

 ***廣應廟古籍就有記載:依清鳳山采訪冊記載(俗呼王公廟,祀謝東山),在王公廟庄(小竹),縣東南二十里,屋十間,咸豐3年(1853)廖安修,光緒9年(1883)黃榮記重修

 

ap_20070829110858143.jpg 廣應廟七頂輦轎由來...

  溯自清道光二年歲次壬午(西元一八二二年)眾信徒倡議作祈安清醮(頭次)因急需七項輦轎,迎駕神聖繞境 三甲 內派人到處尋覓雕刻輦轎之材料,均徒勞而返。

  當年入冬正是烏魚群來臨之時,沿海一帶漁民,日夜整網出海捕魚。有天,適逢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謝府王公誕辰,漁民發現海上光芒四射,疑是「大烏金」(烏魚群)結隊隨波逐浪而來,漁民喜出望外,出帆而去,竟然發現一塊「大木材」將其拖上岸,當晚謝府王公即託夢漁民,其木材為雕刻本廟輦轎之材料。翌日早晨漁民赴廟轉告,即派人接洽,自願捐獻,運回木材適合雕刻輦轎尺量(直徑四尺,長度三三尺)。本廟禮聘唐山雕刻師蒞廟鑑定,是一塊千年大樟,潛流於海中,即上乘神木,經巧奪天工雕成七頂輦轎之後,木料不剩不減,真是奇蹟。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幾年歷史悠久,係為本廟珍貴古物,欣逢今年癸酉年本廟重建竣工落成重修啟用,值得供人膽仰謁拜。

出處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94E3c2aRGAIwhh02GIeJpg--/article?mid=438

我的心得:阿..我..好熱鬧哦 - - 哈哈哈哈哈哈

每次放學經過廣應廟那邊 都有好多人哦^^  有一次家人帶我們到那邊去逛

有賣好多好多好吃的食物

  還在那邊看人家表演 好有趣ˇ

也有好多人大人帶著小孩去那邊看表演

今天要去上學時 我看到好多人家都在家門口拜拜

可是我都沒時間去看-.-晚上大家都要忙幾乎沒時間可以去看麻

想到這裡就覺得還蠻可惜的

哀.....

可是有一次爸爸有待我們去那裡逛了一下

有賣棉花糖 香腸 飲料ˋ 還有一大堆東西ˇ

看了就好興奮-///-

哈哈哈哈哈

反正就是 很好玩就是了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kiloves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